首页 > 仙侠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五百一十六章 治理淮河

第五百一十六章 治理淮河 第2页

目录
    下命令都不能把他们赶出工地,许多人甚至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对此胡卫东也深感痛心,但为了和西方列强抢时间尽快实现工业化,中国必须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为此不付出巨大的牺牲,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经过一年的奋战,一条宽度与深度都接近黄河下游主河道的淮河干流河道及其两岸的大堤就奇迹般地建成了,当其与洪泽湖连上之后,这个害湖里多年淤塞不出的湖水顿时朝着下游倾泻而出,场面无比壮观。

     恢复淮河下游的干流主河道、令洪泽湖的水有了出口之后,治淮工程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围湖造田,一方面增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则减小洪泽湖的面积,这同时还顺便平整了土地,便于将其建设成机械化耕作的国营农场;二是广建引水渠和小水库,发展灌溉农业,让三省耕地尽快实现旱涝保收。

    与开挖主河道相比,这些工作耗时更长,直到五年之后才全部完成,两淮平原也从此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水域面积的迅速改变,在短时间内会导致这一带气候异常,因而直到五十年代初期,两淮平原水旱灾害(指的是降水量过多或者过少,而不是根据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来判定,否则无论如何也比不过淮河治理之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反而更多了,但因为淮河得到治理、以及农村合作社体制利于防灾抗灾的关系,两淮平原的农业生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甚至还连年获得丰收。

    另外,这在客观上还促进了农村合作社模式的推广、加快了填平洪泽湖的速度,某种程度上来说,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 而随着水热平衡的重新建立,到50年代中期之后,这一带就基本称得上是风调雨顺了。

    事实上,在洪泽湖出现之前,两淮平原本来就是少有水旱灾害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