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五百一十七章 邓尼茨的想法

第五百一十七章 邓尼茨的想法 第3页

目录
    1940年由于定型后的时间已经不多,加之流水线也就铺了两条,因此最终只造出了2艘“明”级潜艇,但因为模块化建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造速度(注1),在第二个潜艇建造基地还没完工的情况下,1941年的建造计划竟然高达12艘,而1942年更是达到18艘、1943年为24艘,以中国目前的国力而言,这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水滴形潜艇比大多数的旧式潜艇尺寸都大,而且结构也更复杂...... 除了产量,中国海军对于潜艇的性能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没有因为“明”级潜艇暂时的世界第一而就此满足。

    而且由于胡卫东的指导性意见,相关项目的科技人员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改进重点集中于下潜深度、航速、续航力和噪音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性能由抗压壳体、外形设计和发动机的水平决定,但其中也不是没有取巧的办法,比如消音瓦。

    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很早,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为了对德国保密,第一代消音瓦并没有在“明”级潜艇上面应用,但后来的中国潜艇性能一直稳居世界前列,消音瓦绝对功不可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除了海航和潜艇,“飞潜快”中的“快”也没有被忽视,虽然有了潜艇之后不再需要鱼雷艇冒着极大的危险袭击敌人的大中型军舰,但中国海岸线那么长,即使只为了防范走私和偷渡,也至少需要几百艘巡逻快艇,而且以导弹研究的进展来看,用不了几年,中国就将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导弹艇了...... 注1:不过早期的模块化建造法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生产流程中很怕干扰,因此历史上已经开始遭到盟军疯狂战略轰炸的德国应用的效果并不好,但对于目前和平安定的青岛潜艇工厂来说,这方面并不需要太过担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