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开局退伍回家 第88节
后勤部来了一个新人后,没多久又来一个报道的了。
直接就是人事局内部的人,叫刘云,跟王慧也认识,有高中学历。
资历不够学历凑,属于可以提升的人,但人事部人员太少,罗成想把他任命科长,刘云都主动尴尬的拒绝了。
最少还得再来两个人事部的职工才行,一个部门才三个人,又不是独立部门,罗成的任命都无法生效的。
就算强行让他当科长,也就是面子科长,没级别没权力的。
而刘云既然是人事局出来的,不就是缺两人嘛,他弄两个人事部的职工要是都弄不来的话,这科长就还真不敢给了。
让刘云自己去立刻招两人事部的职员,然后就升他当科长了。
罗成这话一说,刘云笑着就走了,果然以前的领导待他不薄呀,说这边汽车厂缺人,调他过来容易得到重要。
但刘云没有想到以往是平调,以后就是福利待遇好点。
但没有想到这边直接让他当科长的。
当然了,企业单位的科长,行政待遇不一定就是科级干部。
就跟乡镇派出所的所长可能就是一个股级干部,而城区的一个队长也是股级干部一样。
这要看企业级别和规模的,这人事部的科长,目前撑死了也就是一个股级干部,连副科级都没有。
但要是万人大厂那样,一个食堂主任可能都能有科级级别。
在处理好两个新来报道的人后,后勤部终于把罗成要的数据记录好拿过来了。
体积是大,但所有东西也就几百斤,主要是发动机重一点。
这等于是说车身得想办法凑个一两吨,造汽车是想办法轻,造叉车是想办法重呀。
罗成觉得搞一个两吨叉重的叉车就行了,车身加货物,就有四五吨。
而这重量对发动机拉运不算吃力。
如果是螺旋叉车,想弄起两吨货品,罗成选的发动机肯定是不行的。
但再增加马力,发动机大小是一个问题,内置空间也不好弄,还要装排气管呢。
上次跟张主任就讨论过这时代的国内的叉车,需要数据其实也容易调查的到,目前国内能生产叉车的也就是大连起重机械厂,也只是纯仿造生产的。
缺点很多,属于为了能国产而仿造。
搞一个五吨叉力的叉车,自身重量重的很,升降速度慢,行驶的也慢。
这样重的车加货,也只能在港口使用。
开一个叉车跟开坦克一样,本来仿造的就是国外落后的产品,还没达到人家落后产品的水平。
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现在生产的5t叉车,只是理论极限上可以有那个量,国外生产的,是保证能举起那个量而不出问题。
就跟考试一样,别人考100分,你考90分,看上去只差10分。
但对于人家来说,因为分数只有100分,不是人家只能考100。
第201章又去忽悠轧钢厂主任 如何安装一台叉车,在罗成这里,问题是不大的,因为最重要的升降和动力方式已经解决了。
而汽车厂目前本来就是组装车辆的,叉车他是已经有把握百分百造出来的。
之前搞方块车也好,搞三轮货车也好,在造型上,都比较简单的,想加什么就加点什么,不要什么就不要了。
因为增加的那点东西对于车辆性能是影响不大的。
如果不考虑成本和性能,直接加装钢铁板块来达到重量平衡就行了。
而且目前国内生产的叉车,就是如此,车子举力不强,拉力是够的。
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车身重2t,但可能能叉起的货品1t都达不到。
但目前国内又不重视这点,为了达到高举力的效果,往往是浪费很多钢铁材料,大型的柴油发动机,能源消耗大,来达到举更重的东西效果。
就这样说吧,如来了解叉车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在所谓的自主研发的前提下,为了先达到要求的功效,国内的叉车造型大多都弄成了有点类似与装甲车了。
罗成也理解,搞研发需要人才的,国内目前是真的没啥人才。
否则罗成也不可能这样轻易的成为一个七级工程师了,按照现在的工业水平,可以这样说,后世很多理科生,能在这时代成为工程师。
叉车的图纸结构罗成是大致的画了出来,但他不想用目前死板的造车方式。
要是一辆车就多浪费几百斤钢材的话,并且因为浪费的重量也会加剧其他方面的消耗。
比如一辆2.5t的车,功效跟2t的车一样,那不光是2t省了0.5t材料的问题,发动机少拖拉0.5t的重量,油耗也会小很多。
所以这叉车,罗成打算去一趟轧钢厂,来一个三方合作。
罗成都不懂力学原理,用太死板的方式要测出车架车叉多重多厚,车身连接轴承又得多厚的材料,然后再反推车身加设备又得多少重量最合理。
如果一点都不计算,就靠无数次的死板尝试,那优化个毛,一年可能都找不出最合理的数值。
只能找专业数据和材料分析的来搞,而说到这方面,罗成感觉自己还不如被学校劝退的高茹呢。
要说到合作,自然是找高校,工厂出钱,那边派专业的人进行协助。
但目前工厂的钱,都要用于自身扩张上面,发动机弄出来,要一个厂完全自产化,那目前就是一个无底洞。
所以罗成自然想到了好像根本就不缺钱的轧钢厂,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叉车没必要的浪费几百斤甚至上千斤材料,这成本高出来的还不是要算在购买者身上。
而且油耗还高。
罗成打算直接去那边,就给轧钢厂两选择,功效一样的车,你是选择一个油耗高的价格还贵的呢,还是选择价格便宜,油耗还低的。
选择后者,赶紧掏点钱,给你机会把价格打下来,最后实惠的还是你。
这研发的钱,你不掏也可以,看本大爷不宰死你。
只要你乖乖掏钱,保证卖给你的车子,比卖给其他厂一台便宜几百块。
而且本来你这边就有现成的钢材,测试起来也简单,其他单位测试还要在你这边生产模型,没达到要求就没用了。
轧钢厂不一样,不合适直接回炉就是了。
想来想去,罗成觉得轧钢厂不支援点,实在不合适,目前罗成面对轧钢厂的心态的确有点我穷我有理的样子,但真制造出了成本更低的叉车,对于轧钢厂来说的确也是有益的。
“高茹~高茹~。
” 想到既然是三方合作,工厂这边也是要一个负责人的,而思来想去,其实高茹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学的是理科,对这方面知识有涉及。
这刚从学校出来(劝退),再回去搞个力学方
直接就是人事局内部的人,叫刘云,跟王慧也认识,有高中学历。
资历不够学历凑,属于可以提升的人,但人事部人员太少,罗成想把他任命科长,刘云都主动尴尬的拒绝了。
最少还得再来两个人事部的职工才行,一个部门才三个人,又不是独立部门,罗成的任命都无法生效的。
就算强行让他当科长,也就是面子科长,没级别没权力的。
而刘云既然是人事局出来的,不就是缺两人嘛,他弄两个人事部的职工要是都弄不来的话,这科长就还真不敢给了。
让刘云自己去立刻招两人事部的职员,然后就升他当科长了。
罗成这话一说,刘云笑着就走了,果然以前的领导待他不薄呀,说这边汽车厂缺人,调他过来容易得到重要。
但刘云没有想到以往是平调,以后就是福利待遇好点。
但没有想到这边直接让他当科长的。
当然了,企业单位的科长,行政待遇不一定就是科级干部。
就跟乡镇派出所的所长可能就是一个股级干部,而城区的一个队长也是股级干部一样。
这要看企业级别和规模的,这人事部的科长,目前撑死了也就是一个股级干部,连副科级都没有。
但要是万人大厂那样,一个食堂主任可能都能有科级级别。
在处理好两个新来报道的人后,后勤部终于把罗成要的数据记录好拿过来了。
体积是大,但所有东西也就几百斤,主要是发动机重一点。
这等于是说车身得想办法凑个一两吨,造汽车是想办法轻,造叉车是想办法重呀。
罗成觉得搞一个两吨叉重的叉车就行了,车身加货物,就有四五吨。
而这重量对发动机拉运不算吃力。
如果是螺旋叉车,想弄起两吨货品,罗成选的发动机肯定是不行的。
但再增加马力,发动机大小是一个问题,内置空间也不好弄,还要装排气管呢。
上次跟张主任就讨论过这时代的国内的叉车,需要数据其实也容易调查的到,目前国内能生产叉车的也就是大连起重机械厂,也只是纯仿造生产的。
缺点很多,属于为了能国产而仿造。
搞一个五吨叉力的叉车,自身重量重的很,升降速度慢,行驶的也慢。
这样重的车加货,也只能在港口使用。
开一个叉车跟开坦克一样,本来仿造的就是国外落后的产品,还没达到人家落后产品的水平。
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现在生产的5t叉车,只是理论极限上可以有那个量,国外生产的,是保证能举起那个量而不出问题。
就跟考试一样,别人考100分,你考90分,看上去只差10分。
但对于人家来说,因为分数只有100分,不是人家只能考100。
第201章又去忽悠轧钢厂主任 如何安装一台叉车,在罗成这里,问题是不大的,因为最重要的升降和动力方式已经解决了。
而汽车厂目前本来就是组装车辆的,叉车他是已经有把握百分百造出来的。
之前搞方块车也好,搞三轮货车也好,在造型上,都比较简单的,想加什么就加点什么,不要什么就不要了。
因为增加的那点东西对于车辆性能是影响不大的。
如果不考虑成本和性能,直接加装钢铁板块来达到重量平衡就行了。
而且目前国内生产的叉车,就是如此,车子举力不强,拉力是够的。
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车身重2t,但可能能叉起的货品1t都达不到。
但目前国内又不重视这点,为了达到高举力的效果,往往是浪费很多钢铁材料,大型的柴油发动机,能源消耗大,来达到举更重的东西效果。
就这样说吧,如来了解叉车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在所谓的自主研发的前提下,为了先达到要求的功效,国内的叉车造型大多都弄成了有点类似与装甲车了。
罗成也理解,搞研发需要人才的,国内目前是真的没啥人才。
否则罗成也不可能这样轻易的成为一个七级工程师了,按照现在的工业水平,可以这样说,后世很多理科生,能在这时代成为工程师。
叉车的图纸结构罗成是大致的画了出来,但他不想用目前死板的造车方式。
要是一辆车就多浪费几百斤钢材的话,并且因为浪费的重量也会加剧其他方面的消耗。
比如一辆2.5t的车,功效跟2t的车一样,那不光是2t省了0.5t材料的问题,发动机少拖拉0.5t的重量,油耗也会小很多。
所以这叉车,罗成打算去一趟轧钢厂,来一个三方合作。
罗成都不懂力学原理,用太死板的方式要测出车架车叉多重多厚,车身连接轴承又得多厚的材料,然后再反推车身加设备又得多少重量最合理。
如果一点都不计算,就靠无数次的死板尝试,那优化个毛,一年可能都找不出最合理的数值。
只能找专业数据和材料分析的来搞,而说到这方面,罗成感觉自己还不如被学校劝退的高茹呢。
要说到合作,自然是找高校,工厂出钱,那边派专业的人进行协助。
但目前工厂的钱,都要用于自身扩张上面,发动机弄出来,要一个厂完全自产化,那目前就是一个无底洞。
所以罗成自然想到了好像根本就不缺钱的轧钢厂,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叉车没必要的浪费几百斤甚至上千斤材料,这成本高出来的还不是要算在购买者身上。
而且油耗还高。
罗成打算直接去那边,就给轧钢厂两选择,功效一样的车,你是选择一个油耗高的价格还贵的呢,还是选择价格便宜,油耗还低的。
选择后者,赶紧掏点钱,给你机会把价格打下来,最后实惠的还是你。
这研发的钱,你不掏也可以,看本大爷不宰死你。
只要你乖乖掏钱,保证卖给你的车子,比卖给其他厂一台便宜几百块。
而且本来你这边就有现成的钢材,测试起来也简单,其他单位测试还要在你这边生产模型,没达到要求就没用了。
轧钢厂不一样,不合适直接回炉就是了。
想来想去,罗成觉得轧钢厂不支援点,实在不合适,目前罗成面对轧钢厂的心态的确有点我穷我有理的样子,但真制造出了成本更低的叉车,对于轧钢厂来说的确也是有益的。
“高茹~高茹~。
” 想到既然是三方合作,工厂这边也是要一个负责人的,而思来想去,其实高茹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学的是理科,对这方面知识有涉及。
这刚从学校出来(劝退),再回去搞个力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