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第2页
行吧,那些家伙都想造反了还能指望他们有多聪明?
他们大人有大量,不和将死之人一般计较。
金银财宝送多少他们收多少,正好接下来赈灾需要钱,就当他们临死之前给下辈子积德了。
还是那句话,偷偷摸摸的小动作叫小动作,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的小动作不叫小动作,那叫笑话。
在吕大将军和贾校尉的有意配合下,青州各城有小心思的世家豪族都被揪了出来,各城官署里被贿赂的官吏也都顺藤摸瓜查的一清二楚,只等对面觉得时机成熟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
荀晔原本以为他们会等旱情发展起来再发难,毕竟灾情越严重百姓就容易煽动,到时候随便往外放些“州牧无德上天谴之”之类的话就能让受灾的百姓为他们冲锋。
但是以刘氏为首的世家在接连“策反”了吕布贾诩后有点飘,飘到青州百姓还没开始因为灾情而心神不定他们就先沉不住气了。
东莱刘氏是皇室宗亲,虽然到现在已经属于远亲,但好歹是正儿八经的高祖后代,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有族人位至三公。
刘岱生前是兖州牧,其弟刘繇举孝廉任郎中,如今因为战乱避居淮浦,他们的叔父曾经担任太尉,刘氏在青州的威望甚至比太守国相还高。
有刘氏带头攻讦州牧,青州各地几乎是一夜之间都紧绷了起来。
站队这种事情只有支持和反对两个选项不存在中立,以青州的现状来看,所有人都知道那些说中立的家伙实际上就是既想保住这两年搜刮的不义之财又不想承担风险。
起冲突的时候假惺惺的关起门来不管不问,到时候不管哪边胜利他们都有理由辩解。
当墙头草没有好下场,他们现在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事情结束后愿不愿意听辩解却是他们说了算。
小荀州牧和东莱刘氏都是这么想的。
荀晔将中立的那些世家视作敌人,刘氏也将那些表示不掺和的家伙视作对手。
在两边已经做好大战一场的时候,像两边都不得罪的结果就是两边都得罪。
不过这时候没人在意那么多,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被诘难的州牧身上。
民间的骂声传的飞快,且不光在青州境内流传,周边的州郡很快也都会知道这场大旱是因何而起。
青州的旱情最严重,说明引起旱灾的罪魁祸首就在青州,隔壁冀州和徐州都是被牵连的倒霉蛋。
平白无故没人想遭灾,冀州和徐州的百姓得知真相后肯定也怨念颇深。
百姓的怨念不到一定程度没什么用场,官吏的怨念却可以左右各地主官的想法。
冀州现在没有州牧,公孙瓒前些日子命张燕到临淄和小荀州牧密谋,没有猜错的话那家伙很可能舍弃并州转而
金银财宝送多少他们收多少,正好接下来赈灾需要钱,就当他们临死之前给下辈子积德了。
还是那句话,偷偷摸摸的小动作叫小动作,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的小动作不叫小动作,那叫笑话。
在吕大将军和贾校尉的有意配合下,青州各城有小心思的世家豪族都被揪了出来,各城官署里被贿赂的官吏也都顺藤摸瓜查的一清二楚,只等对面觉得时机成熟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
荀晔原本以为他们会等旱情发展起来再发难,毕竟灾情越严重百姓就容易煽动,到时候随便往外放些“州牧无德上天谴之”之类的话就能让受灾的百姓为他们冲锋。
但是以刘氏为首的世家在接连“策反”了吕布贾诩后有点飘,飘到青州百姓还没开始因为灾情而心神不定他们就先沉不住气了。
东莱刘氏是皇室宗亲,虽然到现在已经属于远亲,但好歹是正儿八经的高祖后代,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有族人位至三公。
刘岱生前是兖州牧,其弟刘繇举孝廉任郎中,如今因为战乱避居淮浦,他们的叔父曾经担任太尉,刘氏在青州的威望甚至比太守国相还高。
有刘氏带头攻讦州牧,青州各地几乎是一夜之间都紧绷了起来。
站队这种事情只有支持和反对两个选项不存在中立,以青州的现状来看,所有人都知道那些说中立的家伙实际上就是既想保住这两年搜刮的不义之财又不想承担风险。
起冲突的时候假惺惺的关起门来不管不问,到时候不管哪边胜利他们都有理由辩解。
当墙头草没有好下场,他们现在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事情结束后愿不愿意听辩解却是他们说了算。
小荀州牧和东莱刘氏都是这么想的。
荀晔将中立的那些世家视作敌人,刘氏也将那些表示不掺和的家伙视作对手。
在两边已经做好大战一场的时候,像两边都不得罪的结果就是两边都得罪。
不过这时候没人在意那么多,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被诘难的州牧身上。
民间的骂声传的飞快,且不光在青州境内流传,周边的州郡很快也都会知道这场大旱是因何而起。
青州的旱情最严重,说明引起旱灾的罪魁祸首就在青州,隔壁冀州和徐州都是被牵连的倒霉蛋。
平白无故没人想遭灾,冀州和徐州的百姓得知真相后肯定也怨念颇深。
百姓的怨念不到一定程度没什么用场,官吏的怨念却可以左右各地主官的想法。
冀州现在没有州牧,公孙瓒前些日子命张燕到临淄和小荀州牧密谋,没有猜错的话那家伙很可能舍弃并州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