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山村人家 第4节 第3页
等房子修缮好了,有地方住,才能把奶奶和外婆都接过来。
佳慧一想到这点,恨不得现在就动手。
猪圈肯定是要拆的,拆下来的石头正好可以在路边建一堵围墙,旁边还要盖一个大大的车库,停放汽车和各种小型农机具,尤其是电动小三轮,这东西既能拖货,也能拉人,还不耗油,堪称农村公路之王,她以后肯定是要买的。
从猪圈到半坡下的这块地,将来会开辟出来种各种菜。
虽然南边就有小溪,但靠北边的菜地浇水没那么方便。
佳慧决定,到时候干脆就从溪里引一条小渠进来,在菜地里绕个u字形再出去。
她默默想了好一阵,才转身从车厢里拿出镰刀,开始弯腰割草。
从猪圈旁割出一条路,通往半坡上的晒谷坪。
等上了晒谷坪,她抬头打量面前的房屋,发现它也没那么阴森了。
胡春平说得不错,虽然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只要下力气维修一番,住在这里无疑会很舒服。
老房子就是这样,没有人住,时间长了就会漏雨,墙皮受了潮也会长霉脱落。
粉刷装修前,先要找人把楼房的屋顶好好修一修。
胡春平早就托人把钥匙放在大姑这里了,佳慧带了过来,挨个试了试,打开堂屋门进了房子里面。
屋里蒙着一层厚厚的灰,零乱放着些没人要的古旧家俱。
这幢房屋坐东朝西,背靠着山,面前是坡。
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的那种样式,一进门是宽敞的堂屋,兼做客厅和餐厅。
南面两个房间,北面是一大一小两个房间,被楼梯隔开。
屋里并没有卫生间。
楼上的格局一模一样,只是堂屋门外多了一溜长长的走廊,或者说阳台。
佳慧站在阳台上朝外望,就见房子南面是道缓坡,坡下小溪潺潺,屋后青山隐隐。
她又来到阳台另一边,透过北面的树林,依稀可以看到房舍的屋顶,——原来这里看着虽偏僻,但隔着十几米远的地方,还住着另外的人家。
她站了一会儿,便朝楼下走,心里计划着房子要怎么装。
改动结构是不可能的了,没有那么多钱,但饶是再费心费力,也必须要改出两个卫生间来。
然后还要再重新布线、布水管、粉刷墙面。
纵然只是这样简单的维修,恐怕就得十几万块钱。
更何况还有厨房。
厨房这里才是改造的重点。
出了堂屋门,北侧有两间相边的瓦屋,靠楼这边是一间小小贮藏室,方便放粮食或杂物,外面一间便是厨房了。
佳慧也没进屋,隔着窗户朝厨房里望。
里头垒着土灶台,靠墙放着一个古旧的碗橱。
因为墙面满是烟尘、水渍和霉斑,窗户又小,看着尤其阴森。
看来这厨房的改造工程也不小,窗户这么小,肯定要改大,屋顶也要拆了重新盖啊…… 佳慧叹了口气,生平再一次希望自己能发个几百万的横财。
幸好农村发展这么多年,哪怕是这么偏僻的地方也都通了水电通了路,否则,佳慧真不敢想象,要把这里伺弄得能够住人要花多少钱。
想到水电,佳慧忽然一惊,对了,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装修之前,她还要先设计好厕所和厨房的污水系统。
农村的污水和垃圾,在这年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实行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佳慧知道,过不了几年,各地就会兴起“厕所革命”,——这还是她后来做电视台的外包节目时了解到的信息。
所谓厕所革命,就是改造农村的旱厕、猪圈和污水处理系统。
在这之前,农村人是不存在污水处理的。
厨余的汤汤水水要留着喂猪,动物和人的粪便也是宝贵资源,要留着堆肥。
佳慧小时候就听外婆讲过,勤快的农村人出门都会带筐,见到路边有牛粪要赶紧拾进筐带回家的。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化肥的普遍使用,粪便和污水越来越没用处了,反而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污染。
就像姑姑住的石桥南村,从路边看着绿意葱茏,又靠山面水,风景很美,进了村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村口栓着牛,家家户户还养着猪,却没有完善的下水道,逢上连阴雨,地势低的地方便积起污水,蚊蝇团团飞舞,非常招人厌烦。
眼前这房子连室内卫生间都没有,估计也不可能有什么下水系统,顶多在房屋两侧挖了两道排水的阴沟,污水雨水顺着沟流到坡下,再顺地势排到溪水里去。
这也是农村房屋为什么都要往高处建的原因。
好在佳慧在上辈子的采访中,了解过不少农村改造厕所的经验。
当下她便四处查看,心里计划着在哪里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
厨房的背后是一片林地,生长着高高低低的树木,佳慧砍倒了紧靠墙边的一片灌木,看过之后,决定要在房屋北面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
她记得有一种三格化粪池在后来运用得十分广泛,便决定回去好好收集资料,到时再到这里规划施工。
虽然已经快到五月,林子里站得久了,依旧有些森冷。
山林深处还传来噪鹃呜呜的怪叫,佳慧算是胆大的,这时候竟也有点毛骨悚然。
恰在这时,裤兜里的手机忽然铃声大作,她忙一边朝外走,一边接了电话。
“妈妈,你在哪儿呀?”手机里传来七宝带着哭腔的声音。
佳慧赶紧安慰她,“我在咱们新家里呢,马上回去,别哭啊,你跟姑婆玩一会儿我就到了。
” “你快回来!”七宝更委屈了,抽泣着喊:“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佳慧哄了好一会儿,七宝才收了哭声。
她挂了电话,忙忙往坡下走,顺着自己割出来的小路来到三轮车边,骑上车就风驰电掣往大姑家赶。
——也不知道孩子在家哭成什么样儿了。
车子很快过了香菇基地,前面是一段缓缓的下坡路。
拐过一个弯,路边出现一个背着柴禾的身影,正在寂静的山林旁慢慢往前走。
从后面只看得到一大捆柴禾,等佳慧开到前面时,才发现背柴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
她虽然急着回去,却也依稀记得这老人是姑姑村里的,上辈子老人过九十大寿时,她还去人家家里吃过饭。
于是佳慧靠边停了车,招呼道:“婆婆,是去桥南村吗?我带您一程。
”
佳慧一想到这点,恨不得现在就动手。
猪圈肯定是要拆的,拆下来的石头正好可以在路边建一堵围墙,旁边还要盖一个大大的车库,停放汽车和各种小型农机具,尤其是电动小三轮,这东西既能拖货,也能拉人,还不耗油,堪称农村公路之王,她以后肯定是要买的。
从猪圈到半坡下的这块地,将来会开辟出来种各种菜。
虽然南边就有小溪,但靠北边的菜地浇水没那么方便。
佳慧决定,到时候干脆就从溪里引一条小渠进来,在菜地里绕个u字形再出去。
她默默想了好一阵,才转身从车厢里拿出镰刀,开始弯腰割草。
从猪圈旁割出一条路,通往半坡上的晒谷坪。
等上了晒谷坪,她抬头打量面前的房屋,发现它也没那么阴森了。
胡春平说得不错,虽然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但只要下力气维修一番,住在这里无疑会很舒服。
老房子就是这样,没有人住,时间长了就会漏雨,墙皮受了潮也会长霉脱落。
粉刷装修前,先要找人把楼房的屋顶好好修一修。
胡春平早就托人把钥匙放在大姑这里了,佳慧带了过来,挨个试了试,打开堂屋门进了房子里面。
屋里蒙着一层厚厚的灰,零乱放着些没人要的古旧家俱。
这幢房屋坐东朝西,背靠着山,面前是坡。
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流行的那种样式,一进门是宽敞的堂屋,兼做客厅和餐厅。
南面两个房间,北面是一大一小两个房间,被楼梯隔开。
屋里并没有卫生间。
楼上的格局一模一样,只是堂屋门外多了一溜长长的走廊,或者说阳台。
佳慧站在阳台上朝外望,就见房子南面是道缓坡,坡下小溪潺潺,屋后青山隐隐。
她又来到阳台另一边,透过北面的树林,依稀可以看到房舍的屋顶,——原来这里看着虽偏僻,但隔着十几米远的地方,还住着另外的人家。
她站了一会儿,便朝楼下走,心里计划着房子要怎么装。
改动结构是不可能的了,没有那么多钱,但饶是再费心费力,也必须要改出两个卫生间来。
然后还要再重新布线、布水管、粉刷墙面。
纵然只是这样简单的维修,恐怕就得十几万块钱。
更何况还有厨房。
厨房这里才是改造的重点。
出了堂屋门,北侧有两间相边的瓦屋,靠楼这边是一间小小贮藏室,方便放粮食或杂物,外面一间便是厨房了。
佳慧也没进屋,隔着窗户朝厨房里望。
里头垒着土灶台,靠墙放着一个古旧的碗橱。
因为墙面满是烟尘、水渍和霉斑,窗户又小,看着尤其阴森。
看来这厨房的改造工程也不小,窗户这么小,肯定要改大,屋顶也要拆了重新盖啊…… 佳慧叹了口气,生平再一次希望自己能发个几百万的横财。
幸好农村发展这么多年,哪怕是这么偏僻的地方也都通了水电通了路,否则,佳慧真不敢想象,要把这里伺弄得能够住人要花多少钱。
想到水电,佳慧忽然一惊,对了,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装修之前,她还要先设计好厕所和厨房的污水系统。
农村的污水和垃圾,在这年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实行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佳慧知道,过不了几年,各地就会兴起“厕所革命”,——这还是她后来做电视台的外包节目时了解到的信息。
所谓厕所革命,就是改造农村的旱厕、猪圈和污水处理系统。
在这之前,农村人是不存在污水处理的。
厨余的汤汤水水要留着喂猪,动物和人的粪便也是宝贵资源,要留着堆肥。
佳慧小时候就听外婆讲过,勤快的农村人出门都会带筐,见到路边有牛粪要赶紧拾进筐带回家的。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化肥的普遍使用,粪便和污水越来越没用处了,反而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污染。
就像姑姑住的石桥南村,从路边看着绿意葱茏,又靠山面水,风景很美,进了村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村口栓着牛,家家户户还养着猪,却没有完善的下水道,逢上连阴雨,地势低的地方便积起污水,蚊蝇团团飞舞,非常招人厌烦。
眼前这房子连室内卫生间都没有,估计也不可能有什么下水系统,顶多在房屋两侧挖了两道排水的阴沟,污水雨水顺着沟流到坡下,再顺地势排到溪水里去。
这也是农村房屋为什么都要往高处建的原因。
好在佳慧在上辈子的采访中,了解过不少农村改造厕所的经验。
当下她便四处查看,心里计划着在哪里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
厨房的背后是一片林地,生长着高高低低的树木,佳慧砍倒了紧靠墙边的一片灌木,看过之后,决定要在房屋北面修建化粪池和污水池。
她记得有一种三格化粪池在后来运用得十分广泛,便决定回去好好收集资料,到时再到这里规划施工。
虽然已经快到五月,林子里站得久了,依旧有些森冷。
山林深处还传来噪鹃呜呜的怪叫,佳慧算是胆大的,这时候竟也有点毛骨悚然。
恰在这时,裤兜里的手机忽然铃声大作,她忙一边朝外走,一边接了电话。
“妈妈,你在哪儿呀?”手机里传来七宝带着哭腔的声音。
佳慧赶紧安慰她,“我在咱们新家里呢,马上回去,别哭啊,你跟姑婆玩一会儿我就到了。
” “你快回来!”七宝更委屈了,抽泣着喊:“我想回家,我要回家……” 佳慧哄了好一会儿,七宝才收了哭声。
她挂了电话,忙忙往坡下走,顺着自己割出来的小路来到三轮车边,骑上车就风驰电掣往大姑家赶。
——也不知道孩子在家哭成什么样儿了。
车子很快过了香菇基地,前面是一段缓缓的下坡路。
拐过一个弯,路边出现一个背着柴禾的身影,正在寂静的山林旁慢慢往前走。
从后面只看得到一大捆柴禾,等佳慧开到前面时,才发现背柴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
她虽然急着回去,却也依稀记得这老人是姑姑村里的,上辈子老人过九十大寿时,她还去人家家里吃过饭。
于是佳慧靠边停了车,招呼道:“婆婆,是去桥南村吗?我带您一程。
”